突然找到我们思索已久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特别愉快的体验。它可以是解决一个字谜,或者想起你把钥匙放在了哪里,或者是算出一道复杂的数学方程式中缺失的部分。我们从各个角度去研究问题,直到——啊哈!——我们找到了解决之道。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 将这种心理体验描绘得相当美妙。下面这段引语中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在描述抽象思维时运用了丰富的空间意象:我们迷失在一条走廊里,每扇门打开都通向虚无,然后,我们跌跌撞撞地穿过一扇通往光明王国的门。
空间隐喻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也极为常见。比如:我们——仰望榜样,回顾错误,陷入绝望,或者精神高涨。但是,如果这种联系不仅仅只是隐喻呢?如果空间思维真的是我们在概念、时间或社会等各个维度上进行思考的基础呢?
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在他的文章《在思维中自我定向意味着什么?》中已对此有所暗示。康德认为,在逻辑思维中进行自我定向与夜间在自己家中辨别方向颇为相似。我们明白各种要素之间如何相互关联,并且摸索前行。最近,著名心理学家芭芭拉·特沃斯基 (Barbara Tversky) 在其著作《动态中的思维》中探讨了空间思维是许多其他思维形式的基础这一观点。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多项神经科学实验的关键性支持。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已经了解到,在哺乳动物中,海马体及周边区域存储着认知地图——即我们所经历的物理环境的稳定表征。而事实证明,这些区域还同样存储着社会、时间和概念空间的“地图”。
图 1 研究发现,大脑中认知地图的构造可能与海马体位置细胞有关
如今,采用类似模式的神经科学实验也发现了构建概念和时间维度的相同区域。去年夏天,Li 及其同事使用 BrainMap 数据库进行的一项元分析发现,当我们在逻辑空间中“导航”时,这些与空间相关的脑区(而非语言相关脑区等)会被激活,这进一步支持了康德在18世纪的直觉:空间思维是许多其他思维形式的基础。
编辑:品度健康情绪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