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认为自己在公共场合违反了某些社会规范时,就会感到尴尬。这可能意味着我们做出了一个不符合文化期望的动作,或者我们认为真实的自己被暴露并会遭人蔑视。尴尬是羞耻感的一种表露。
许多深受完美主义困扰的人,由于长期害怕尴尬而选择自我孤立。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思想和/或身体感到羞耻,比如出现身体畸形恐惧症的表现。在这两种情况下,过度关注自认为的缺陷,并且往往夸大它们,这就导致他们坚信,即使他人没有直接表达出不屑,内心肯定也对自己感到厌恶。
对确定性的需要、固守自己的信念、以及感到的怜悯感,这些因素共同维持着他们对真实自我的负面认知。一方面,这些人甚至可能承认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会说,因为自己的每个缺陷都如此糟糕,所以不得不成为完美主义者。他们往往极度缺乏正确的视角。
人们一再指出,比较是偷走快乐的元凶,但这只说对了一部分。向上比较,即只以一种徒增悲伤感的方式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这是不公平的),这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大多数时候,完美主义者往往无法切实认识到自己的成就,至少不会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去看待,他们总是不断提醒自己欠缺什么,从而贬低自己的成就。所以,他们以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种种缺陷。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从整体上去认识他人,同时认可他人的成长。我们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宽容,可能会被我们当成怜悯,但实际上,他们对自己和对他人都秉持同样的标准和看法。
有时候内省或许会有所帮助。我们可以问问自己:
1. 你在公平地进行自我比较吗?还是说你只是在向上比较,即在整体审视所有比较时,总是拿自己与一个理想化的人做对比?
2. 有没有可能,别人虽然注意到了你的缺点,但并不觉得这些缺点很严重,而是将你视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既有优点也有不足,甚至欣赏完整的你呢?
3. 有没有可能,你无法拿出令人尴尬的确切证据,因为你实际感受到的只是羞愧?(尴尬应该源于嘲笑的事实)
你远不止如此。就心智的运作方式而言,当我们允许自己欣赏自身的优点时,我们的缺点就会显得不那么重要。从整体上看,一切似乎都没那么重要了。所以,如果你只是拿自己与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比较,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很容易夸大你自己的好或坏的品质。正如人们所说,一切都是相对的。因此,回到“比较是快乐的小偷”这一观点,比较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比较以及比较的目的何在。
对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审视一下继续持有这些特定信念会带来哪些情感上的结果,或许也会有所帮助。这些信念是否让我们得以继续隐藏并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当我们相信完美是可以实现时,它们是否为我们提供了目标?如果我们再次依据事实,选择相信自己比我们想象的更讨人喜欢,我们会不会觉得自己像冒牌货?这些信念是否让我们能够继续梦想着一种从悲伤和恐惧中解脱出来的生活?接受他人欣赏自己可能会让人感到恐惧,尤其是因为这样做会带来一个矛盾,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个悖论:尽管我不喜欢自己,但我还是被爱的。